從來沒想過畫畫這件事會在我的人生中再次出現。
從小就沒有美術細胞的我,小學畢業後再也沒拿起畫筆,以為這輩子不會再畫畫了,殊不知出家後竟然要畫佛畫!
出家心行的課,僧大教務處邀請黃俞寧菩薩來教授佛畫。畫佛像跟出家心行到底有什麼關係?聽說學習藝術創作可以培養慈悲心,真的是如此嗎?心裡仍有許多聲音...…
隨著俞寧老師分享她透過佛畫修行的歷程,其實是單純地為感恩「佛法僧」三寶而創作,自己心裡抗拒的聲音竟也慢慢地淡化,對於「畫不好」、「畫不像」這樣內心的恐懼仍然如蜘蛛絲般地纏縛著自己的心。「畫畫是沒有標準的,大家可以隨著自己想要的方式創作,不畫也可以。」俞寧老師的這句話輕輕地撥開了蜘蛛絲,原來「我」一直被所謂的「標準」束縛著,活在他人的標準裡作繭自縛。
不知道為什麼畫畫與培養慈悲心有關?就試試看吧!反正試了才知道會怎麼樣。在忙碌的課程作業與隨眾作息的日常中,再找出一點點的時間靜下心來–畫佛。
「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,五蘊悉從生,無法而不造。」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
第一幅練習的是法鼓山的「開山觀音」,合掌稱念「南無觀世音菩薩」三稱後,下筆描圖;隨著從光桌上透出來的線條,一筆一畫的過程,心隨之慢慢地靜下來。從大範圍的輪廓,到細部的紋路,心也隨之越來越細,要自己停筆不要再繼續畫下去的恐懼念頭,不斷地冒出來……不管它,繼續回到筆尖的專注。原來,畫畫的過程也是禪修,清楚地跟著線條描畫,是觀;放下心裡浮起的念頭,是止。
「開山觀音變成黑面媽祖了!」雖然跟原來的開山觀音不像,但這是演期畫的開山觀音。老師引導演期觀察明暗的部分,凸顯暗與亮的部分,讓觀音像更有立體感。
「要加上一點顏色嗎?」這個問題讓演期想了很久,心裡覺得單純白描的黑面觀音好像也可以,但似乎又少了一點什麼……於是拿起水色筆大膽地畫下去。完成時,心裡似乎放下了點什麼,有一種淡淡的歡喜,這是演期睽違二十多年後的第一幅作品。
圖:釋演期/繪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