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

[Chan] 佛說無常經

感恩法鼓文理學院杜正民老師,與大眾結緣「佛說無常經」。




【爐香讚】
爐香乍爇 法界蒙薰 諸佛海會悉遙聞
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
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(三稱)
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(三稱)
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;
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。

佛說無常經(亦名《三啟經》)        
大唐三藏法師義淨 奉 制譯
【歸敬三寶七頌】
稽首歸依無上士,常起弘誓大悲心,
為濟有情生死流,令得涅槃安隱處。
大捨防非忍無倦,一心方便正慧力,
自利利他悉圓滿,故號調御天人師。
稽首歸依妙法藏,三四二五理圓明,
七八能開四諦門,修者咸到無為岸。
法雲法雨潤群生,能除熱惱蠲眾病,
難化之徒使調順,隨機引導非強力。
稽首歸依真聖眾,八輩上人能離染,
金剛智杵破邪山,永斷無始相纏縛。
始從鹿苑至雙林,隨佛一代弘真教,
各稱本緣行化已,灰身滅智寂無生。
稽首總敬三寶尊,是謂正因能普濟,
生死迷愚鎮沈溺,咸令出離至菩提。

【無常頌十頌】
生者皆歸死,容顏盡變衰,強力病所侵,無能免斯者。
假使妙高山,劫盡皆壞散,大海深無底,亦復皆枯竭,
大地及日月,時至皆歸盡,未曾有一事,不被無常吞。
上至非想處,下至轉輪王,七寶鎮隨身,千子常圍遶,
如其壽命盡,須臾不暫停,還漂死海中,隨緣受眾苦。
循環三界內,猶如汲井輪,亦如蠶作繭,吐絲還自纏。
無上諸世尊,獨覺聲聞眾,尚捨無常身,何況於凡夫。
父母及妻子,兄弟并眷屬,目觀生死隔,云何不愁歎。
是故勸諸人,諦聽真實法,共捨無常處,當行不死門。
佛法如甘露,除熱得清涼,一心應善聽,能滅諸煩惱。

【三不可愛經】
如是我聞:
一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。爾時佛告諸苾芻:
「有三種法,於諸世間是不可愛、是不光澤、是不可念、是不稱意。何者為三?謂老、病、死。汝諸苾芻,此老病死於諸世間實不可愛、實不光澤、實不可念、實不稱意。若老、病、死世間無者,如來、應、正等覺不出於世,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。是故應知此老、病、死,於諸世間是不可愛、是不光澤、是不可念、是不稱意。由此三事,如來、應、正等覺出現於世,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。」
爾時世尊重說頌曰:
「外事莊彩咸歸壞,內身衰變亦同然,唯有勝法不滅亡,諸有智人應善察。此老病死皆共嫌,形儀醜惡極可厭,少年容貌暫時住,不久咸悉見枯羸。假使壽命滿百年,終歸不免無常逼,老病死苦常隨逐,恒與眾生作無利。」
爾時世尊說是經已,諸苾芻眾、天、龍、藥叉、揵闥婆、阿蘇羅等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
【迴向發願】 
常求諸欲境,不行於善事,云何保形命,不見死來侵?
命根氣欲盡,支節悉分離,眾苦與死俱,此時徒歎恨。
兩目俱飜上,死刀隨業下,意想並慞惶,無能相救濟。
長喘連胸急,短氣喉中乾,死王催伺命,親屬徒相守。
諸識皆昏昧,行入險城中,親知咸棄捨,任彼繩牽去。
將至琰魔王,隨業而受報,勝因生善道,惡業墮泥犁。
明眼無過慧,黑闇不過癡,病不越怨家,大怖無過死。
有生皆必死,造罪苦切身,當勤策三業,恒修於福智。
眷屬皆捨去,財貨任他將,但持自善根,險道充糧食。
譬如路傍樹,暫息非久停,車馬及妻兒,不久皆如是。
譬如群宿鳥,夜聚旦隨飛,死去別親知,乖離亦如是。
唯有佛菩提,是真歸仗處,依經我略說,智者善應思。
天阿蘇羅藥叉等,來聽法者應至心,
擁護佛法使長存,各各勤行世尊教。
諸有聽徒來至此,或在地上或居空,
常於人世起慈心,晝夜自身依法住。
願諸世界常安隱,無邊福智益群生,
所有罪業並消除,遠離眾苦歸圓寂。
恒用戒香塗瑩體,常持定服以資身,
菩提妙華遍莊嚴,隨所住處常安樂。
《佛說無常經》(CBETA, T17, no. 801, p. 745, b6-p. 746, b8)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
唐.三藏法師玄奘譯
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!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受、想、行、識,亦復如是。舍利子!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。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;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。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;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。無苦、集、滅、道。無智亦無得。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;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故知般若波羅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;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,即說咒曰:揭諦,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
  
【迴向偈】
願以此功德 迴向諸眾生
解脫三界苦 皆發菩提心






參自20161223「生命教育共修法會」

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

[Chan] 聖嚴法師經典講座(法鼓禪音) 俞永峯教授分享


果谷菩薩(俞永峯教授), 是聖嚴法師早期的弟子,於聖嚴法師所建立的各處道場,協助帶領精進禪修和佛學課程,並英譯和編輯聖嚴法師的多本著作。

1982年起,向聖嚴法師學習禪修,法名果谷。大學畢業後, 1991年依止聖嚴法師出家,成為聖嚴法師的侍者和英文翻譯,跟隨法師全球弘法。

聖嚴師父在1995年(民國84年)印可其默照"禪的體驗",當時在本地風光中持續近2個月,經過二十年在日常生活,待人接物,應對進退中  : 身(如抹布)心(如明鏡)奉獻,鍛鍊,持續轉化中淨化"我及我所見"與觀念消融煩惱,深化淨化於精神利他層次。

並於2007年,獲得臨濟宗妙心寺派靈雲院則竹秀南禪師的認可。

2000年還俗離開僧團,2008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佛學博士學位,現為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助理教授,開設佛教和東亞宗教的學術課程,2009年創立佛州塔城禪修中心(聖嚴禪苑),並擔任紐約東初禪寺和法鼓山體系佛法師資培訓課程講師。

2013年於聖嚴教育基機會五次的法鼓禪音分享,
時間分別為: 20130629、0706、0720、0803、0810。



20130629聖嚴法師經典講座(法鼓禪音) 俞永峯教授(果谷菩薩)分享

20130706聖嚴法師經典講座(法鼓禪音) 俞永峯教授(果谷菩薩)分享

20130720聖嚴法師經典講座(法鼓禪音) 俞永峯教授(果谷菩薩)分享

20130803聖嚴法師經典講座(法鼓禪音) 俞永峯教授(果谷菩薩)分享

20130810 聖嚴法師經典講座(法鼓禪音) 俞永峯教授(果谷菩薩)分享 (1)

20130810 聖嚴法師經典講座(法鼓禪音) 俞永峯教授(果谷菩薩)分享 (2)






俞永峯教授(果谷菩薩)的介紹參自〈禪本自在:達摩禪法二入四行指要〉果谷著,一書作者介紹。



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

[Chan] 從正面角度看事情


「行事六要領」延伸:

1、理解現象
2、包容狀況
3、持續溝通
4、成就修行



剛到一個新的工作環境,工作時間長,工作量比他人多,可是論功計酬卻輪不到你,覺得很吃虧嗎?如果是我,能有這種機會真是太好,正可修福修慧。而現在的年輕人又是怎麼想?最近我便聽到有年輕人說:「感覺好像被利用了!」

現象並不等於事實

 在職場環境中,工作需要與資深同事配合,而合作成果,公司可能只看到他人功勞 ; 或者過程中,資深同事的語氣比較直接,如同下達指令,也可能讓人無法接受。憑心而論,若非公司新聘任的高階主管,一般新進員工,常是從基礎做起,而由資深同仁帶領,熟悉工作領域。所以感到失望,癥結在於期待與現實的落差。期待受照顧、被關懷,卻事與願違,難免失落。然而,若是情況對調,你會怎麼做?

我們必須有個認知:現象並不等於事實,只能反映事情的部分輪廓。比如因為缺乏溝通,產生認知差距:或是僅參與其中一環,並非全然掌握。在這種情況下,從自己的期待、想像、思維來解釋現象,為此感到不平、受委屈,覺得自己被利用,均與預設立場有關。

為他人的成就感到歡喜

「感覺自己被利用了」是一種情緒反應,若是從「主事」與「配合」的角度來看,那就不同了。面對職場工作,有時我們扮演配合的一方,有時扮演主要負責的角色,對於職場經驗的養成,兩者都很重要。尊重主導的同事,自己從旁配合,佛法稱為「隨喜」,便是從整體的角度,為事情的成就感到歡喜。有了這種胸襟,將來扮演工作的主導角色,就會抱持一分同理心,更懂得如何分配工作、如何帶人。況且能夠被「利用」,正代表我們有被利用的價值,工作專業與工作品質都是受肯定的。

理解現象,包容狀況,持續溝通,既是成長自己,也在成就他人。聖嚴師父曾指出 :「要有當別人墊腳石的心量,要有成就他人的胸襟。」提醒我們放大心量,從正面的角度看事情。只要是有意義,應該做的工作,抱著「只問耕耘,不問收獲」,成功不必在我,便能隨遇而安、隨事而喜、隨緣奉獻。面對任何事,能有成就他人的胸襟與氣度,自己的成長是最多的。

寬心語
理解現象,包容狀況,持續溝通,既是成長自己,也在成就他人。



本文摘自果東法師 「原諒,好緣亮!」

[Chan] 行事六要領


行事六要領
一、堅守原則
二、充分授權
三、尊重他人
四、關懷對方
五、主動溝通
六、隨時檢討。




如何建立團隊中和諧的關係?

職場上,我們免不了要與上司、同事、下屬互動,如何充分溝通、彼此尊重、共同成就事業?聖嚴法師提供團體中共事的準則「行事六要領」,只要掌握這六點,不僅能創造團體最大利益,個人也能在團體中學習、成長。

■ 聖嚴法師

在團體裡工作,工作的成效建立在人員間的關係,關係和諧,工作才能進行順利,我提供「行事六要領」做為參考。

一、堅守原則

所謂「原則」,指的不是個人的原則,而是整個團體的原則。我們每個人都有發揮自己才能、意見的空間,但必須在整個團體的大原則之下去發揮,才不會失之偏頗。

也就是說要講究「整體感」,而這整體指的是整個大環境、大方向、大原則。個人是整體中的一員,應學著配合整體,一起來推動。不能因個人因素而要求整體來配合你。好比一排木頭綁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,其中有根木頭自認是整體之首,要求整排木頭跟著自己跑,這樣是錯誤的,這是「個體」而非整體。因此,個人有所要求時,應考慮是否合乎整體原則。

除了團體中的大原則外,各單位也應有其個別的原則、政策,甚至是個人負責的某部門的某項工作職務也應有其原則,但是要以不違背大原則為前提。但「子法不離母法」,就好像國有憲法,其下有種種法令,皆以不違憲為原則。因為要堅守原則,工作才能掌握得好。

二、充分授權

這是指上下之間的關係。在上位者必須充分授權,以方便下屬行事,否則事事指揮、干涉,下面的人遇事無權處理,會造成事情停滯,效率不彰。至於下對上,則應事前請示,事後報告。然而充分授權後,並非完全不管,仍要常常關心、督導,這樣才能維持工作品質,不會發生結果與預期不符的情形,而有木已成舟,挽救不及的遺憾。

三、尊重他人

人與人相處要相互尊重,常常心懷感恩,即使上對下也要心懷尊重。尊重並不是同情,而是:

第一:尊重對方的想法、意見和人格。
如果不許對方有意見、想法,會讓對方在工作上無法產生成就感。所以,不要堅持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做,只要不損害整個團體,能把事情完成即可。

第二:尊重他人的能力。
每個人的學習能力、適應能力、基本能力都不一樣,各有高低,不能要求每個人都相同,或者和自己的能力一樣。即使有人表現得不夠理想,但既然已錄用他,仍然要保持尊重。雖然對方的工作態度和我們不合,但我們千萬不可以惡言相向,這是基本人格的尊重。

四、關懷對方

這裡指的不僅僅是工作的關懷,情緒、身心、家庭等皆需要適當的關懷。隨時主動去關懷他人,見到有人悶悶不樂,給予一點慰問,也許對方的心結就會打開。而主管對於職員的情緒應有所注意,並加以主動關懷,而且應該要普遍地關懷,不能只關懷其中一、二位,否則可能會造成其他人內心的不平衡。

另外,大家也不要「撒嬌」或耍花樣,故意引起別人來注意自己、關懷自己。大家同在一起共事,應該是主動關懷他人,不增加別人的煩惱,並懂得「把煩惱消歸自心」,最好是自己就能解決自己的煩惱和問題。

五、主動溝通

無論上對下、下對上,平行之間都要主動溝通。在此特別強調由「自己主動」溝通,而非等待、等著別人來與你溝通。主動與人溝通時,最好自己先有腹案,想好該如何做,預先設想可能遭遇到的困難,並擬好解決或替代方案。如果只是丟個難題要別人做,這樣不但事情做不起來,也容易產生是非。而當事情無法獲得解決時,就很容易對環境產生不滿,覺得處處障礙,心裡痛苦,甚而相互懷疑,如此一來,整個團體便不能和諧融洽。

想要完成任務,一定要採取主動、尊重的態度與人溝通。那麼如果遇到挫折,無法跨越時該怎麼辦呢?有時並非環境不通,而是自己不通,這時候就該「山不轉,路轉」;如果還是不通,那就「路不轉,人轉」;如果還是行不通,最後還有一個法子,那就是「人不轉,心轉」。行不通的原因,有可能是想法、企畫的本身不可行,這時自己的觀念就要改變,心改個方向就好了。不要心有不甘,一直執著原來的想法。

即使到了上天下地、左右全無路時,還是有一條路──死路一條,死路也是路啊!天無絕人之路,既然老天要我死,也只能如此了;能夠勇敢面對現實,心也就不會感到那麼痛苦。

六、隨時檢討

所謂「檢討」,是檢討「自己」,不是檢討別人。無論是溝通不良、工作不順利、別人待我們不好,甚至把責任推給我們,都要檢討自己,是不是自己有什麼過失才會造成這種情形。如果一再自我檢討、努力與對方溝通,仍無法改善,可以反應給主管知道,如果主管也不認同你,無法解決你的問題,那麼就請諒解對方、接受對方吧!畢竟都是一起在團體成長的同事。

我們應隨時檢討自己的工作品質、工作成果。完成一項工作後,要開檢討會以謀改進,但是不要變成人身攻擊,否則下次便沒有人願意與你合作了。我們應該要多讚歎、慰勉他人的付出、貢獻,並針對缺點來做檢討。



本文摘錄自:《光明遠大》第三單元〈自心光明修身行〉,原文收錄於《帶著禪心去上班》

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

[Chan Note] 五事俱足


五事俱足
(1)已種上品善根,出世和大乘善根
(2)已清淨諸障,學習滅煩惱之法
(3)已成熟相續,慚愧、懺悔、感恩、迴向心
(4)已多修勝解, 信因果、明因緣,勝解空性義理
(5)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。

《解深密經》卷2〈5 無自性相品(二)〉:「若諸有情已種上品善根、已清淨諸障、已成熟相續、已多修勝解,已能積集上品福德、智慧資糧,彼若聽聞如是法已,於我甚深密意言說,如實解了,於如是法,深生信解,於如是義,以無倒慧,如實通達。[5]依此通達善修習故,速疾能證最極究竟;亦於我所深生淨信,知是如來、應、正等覺於一切法現正等覺。」(CBETA 2021.Q4, T16, no. 676, p. 695b15-22)[5]:依【大】,於【宋】【元】【明】【宮】


《解深密經疏》卷5於是經中若諸有情[A7]已種上品善根[A8]已清淨諸鄣[A9]已成熟相續[A10]已多脩勝解[A11]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粮」(CBETA 2021.Q2, X21, no. 369, p. 275c5-7 // R34, p. 791a8-10 // Z 1:34, p. 396a8-10)
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:「《解深密經》說:「已種上品善根,已清淨諸障,己成熟相續,已多修勝解,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」——五事具足的根性,聽了第二時教的:「一切法皆無自性,無生無滅,本來寂靜,自性涅槃」,能夠深生信解,如實通達,速疾能證最極究竟。」(CBETA 2021.Q4, Y34, no. 32, p. 369a9-12)

《華雨集(五)》解深密經謂五事具足之人聞一切皆空即悟實相。」(CBETA 2021.Q2, Y29, no. 29, p. 96a11-12)

參考
1. 中道佛學會成佛之道第九十一講,如源法師主講投影片。
2. http://www.kyba.org.tw/board/upload/2012051114185121925-14817.pdf
3. http://www.buddhismmiufa.org.hk/Courses/Shi%20Kairen%205.ppt